有人问我,自己的墓志铭上会写什么?怎么看待自己?我调侃道:资本家的工作岗位,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,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,士大夫的精神享受。最后一条对应的是我的精神世界,我对生活要求不高,吃饭穿衣都比较随意,但是不能不读书。
我从来不是文学青年,我读书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,无论是读历史,看小报,还是看内参,都给我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。尤其是学习哲学的经历,让我的思维方式变得有点与众不同。
我们一般人看一幅画,是看见、看清、看明白,但是哲学却要求你通过思维训练,能够看透、看穿、看破,甚至看到反面去,直到最后你能通过生看见死,通过死看见生,通过男看见女,通过老看见小。一般人看老就是老,但你如果能通过小看到老,反过来再说老,你感受到的境界一定不一样。在哲学上这叫“相反相成,对立统一”。与文学的研究对象不同,哲学讲的是一般性、普遍性和规律性,所以我们会发现,哲学说的都是永远正确的“废话”,比如“时间是永恒的”,这不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么?但如果你换一个说法,“你要好好活着,因为会死很久”,立刻会从另一个侧面再次验证了这样一句真理,非常有意思。
当下时常出现一个词叫“纠结”,吃饭纠结,找什么工作纠结,谈恋爱纠结,买房子纠结……我们为什么纠结?因为当你面临很多个选择时,你的取和舍,你的是与非在打架,你无法去平衡它们。人之所以纠结,就是因为有是非。
是非又是什么?比如同样是电影里袒胸露背的镜头,在美国可能叫“是”(艺术),在国内广电总局看来,可能是“非”(三俗,脖子以下要剪掉)。对全球60亿人口来说,你能数得清有多少种是与非么?全球有那么多语言,那么多文化和宗教,包括审美都没有统一的标准。把时间拉长了看,很多的历史故事,昨是今非,今是昨非。比如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故事,开始一年两年是作风问题,叫“非”,叫“搅和”,但坚持了三十年,是爱情。还有很多的是非是因为我们要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,比如你说我是个好人,那么我就得按好人的套路演,但突然有人说我是坏人,我就开始纠结,我到底要怎么演,人就活在是非中了。
再比如说,你老吹捧我,说我伟大、深刻、有思想,等等。如果我把你的吹捧当真了,我对你的态度也会不由自主地开始变化,开始显摆,就让你不舒服,我也越来越孤立,最后反而走到伟大、深刻、有思想的对立面去了;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所谓“伟大”、“深刻”的角色设定,你说什么我就那么一听,自然就不看是非,也不纠结了。内心虚无了,看世界才是实的。有一次我跟一位企业家朋友聊天,谈到一个话题:如何面对别人对你的指责?相信这种话题很多朋友之间大家可以吐槽一晚上。尤其是公众企业和公众人物,往往会受到更多社会大众以及媒体的道德审判,有些指责可能是真实的,有些是歪曲事实的。面对不实的评价和指责,你要怎样回应?
在网络舆论环境中,人人都有发泄的出口,如果他骂你是混蛋,你往心里去了,你就会一直纠结于此,“我到底要不要争辩?”,甚至彻夜难眠。但是,如果反过来想,反正骂我混蛋我也不会真的变成混蛋,事实不会因为你骂我而改变。你的是非和我的是非不一样,你骂我我也是一百斤肉,不骂我也是一百斤肉,骂就骂吧,该吃吃该睡睡,第二天接着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。
再换个角度,如果有一亿人骂你,说明你的价值、影响力,你的能量已经能影响一亿人了,比如马云、比如乔布斯,他们的任何一个决策牵动着上亿人的心,从某种程度看,被争议的人反而是个重要人物。这么一开解,事情就过去了。
说到这,还有一个网络热词不得不提,叫“存在感”。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,大家都在刷存在感。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,做事情偶有所得,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,他的存在让你感到有压力,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,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,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,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的自我无处藏身。以前,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分享过李嘉诚先生发名片的故事,他的存在感却让人感觉到舒服,而感觉不到任何不快乐和压力,这恰好是从小我到无我的境界。
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家,只有舍弃小我,寻找大我,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里去定位自己,着眼未来,他的成功才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。
(作者:冯仑,系万通地产董事长,自媒体“冯仑风马牛”出品人,新浪新闻专栏作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