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紫金赵氏源流考略》刊登在《河源乡情报》
2019-02-03 23:43:21
  • 0
  • 0
  • 24
  • 0

        赵氏来源

​​       据记载, 赵氏是伯益之后裔。《史记》云:“益,伯益也,秦、赵之祖"。《姓纂》载:“帝颛顼伯益赢姓之后,益十三代至造父,善御,事周穆王,受封赵城,因以为氏”。

        自公元前964年,舜帝的外孙大廉之后裔造父,因有功于周穆王而得赐赵城(今山西省洪洞县),而成为赵氏的始祖。赵氏祖先与秦同祖,子孙以国为姓。

        紫金赵氏迁徙史略

       公元960年,赵匡胤创建宋朝为太祖,史称“北宋”,以宋为国号,定都河南开封。宋太祖传位予弟赵光义为太宗,宋太宗后传位予子赵恒为真宗。至公元1127年,北宋被金国所亡。此后,南宋朝仍然延续了152年。公元1126年的“靖康之难”,逼使赵氏子孙纷纷徙迁至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
        宋太宗后裔赵良枢,于南宋理宗末年(1224~1225年),授江西吉安府同知,朝野混扰,潜托芦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),为芦陵分支。宋太宗八世孙赵汝拾,世居福建,南宋淳祐年间(1241~1250年),赵汝拾因官离闽赴粤,以官为家,是为入粤始祖。

        据紫金赵氏族谱记载,赵良枢之孙赵季胜,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庐陵县罗子山。至元末顺帝时(1368年),赵季胜从军到广东梅县立民籍于松源,成为江西庐陵迁至广东梅县赵姓开基始祖。传至八世赵友(字月梅,宋太宗20世)所生的二房至五房子孙,始由梅县迁居紫金立籍。

        迁居紫金的赵氏均为梅县松源赵月梅一脉,系宋太宗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之次子赵允言的后裔。赵月梅生六子:长子赵君瑞、次子赵君用(念月)、三子赵君宝(怀月)、四子赵继月、五子赵敬月、六子赵君袭(爱月),除长房赵君瑞仍居梅县原籍以外,二房赵念月一脉裔孙,三房赵怀月一脉,四房赵继月一脉,五房赵敬月一脉及六房赵爱月一脉等共24支脉,自大明万历年至大清顺治、康熙年间,由梅县松源先后迁居紫金县蓝塘镇南山村围岗、凤安镇凤安圩围、上义镇郊田村立籍启户。自赵月梅一脉由梅县迁入紫金至今约400年。

        据《紫金年鉴》记载,如今紫金赵氏人口约1000人,主要聚居紫城镇、凤安镇、上义镇和蓝塘镇。此外,部份散居于柏埔、古竹镇等地。

        家规、家训、世系

        家规,也叫家法,是指由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,都有自己的家规,赵氏也不外乎。其家规是:慎行、敬祖、合家。

       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的教诲。紫金赵氏“家训”有十条:敦孝弟(悌)、睦宗族、力本业、慎交游、和兄弟、训子弟、尚勤俭、戒争讼、遵法律、禁非为,充分体现了赵氏先祖要求后世在“孝、睦、慎、读、和、勤、俭、约”等方面立身处世、持家治业。

        紫金赵氏属宋太宗派世系,辈份为:元、允、宗、仲、士、不、善、汝、崇、必、良、友、季、同。据说这是宋太祖亲写御书“玉牒”作为排辈次序的十四字。

        堂号、祠堂与堂联

        赵氏发源于赵国(今山西省洪洞县),繁衍于天水(今甘肃省通渭县),后为天水望族,后世遂以“天水”为堂号。

        据了解,赵氏在紫金的祖祠有7座,砖土木结构,现存完好的4座。其中凤安镇赵粤贤祠和上义镇赵氏宗祠比较有代表性。

        凤安镇凤安圩围赵粤贤祠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(1704年)座北向南,面积350平方米,上中下栋屋9间,曾于清乾隆六年(1741年),被洪水冲毁,后按原样修复。其大门联为:帝胄源流远,始功世泽长。嘉应发源宗祖德,永安创业子孙贤。

        上义镇郊田村李郊田围赵氏宗祠位于上义镇郊田村,座西向东。始建于1936年,面积400多平方米,上中下栋屋9间,至今保存完好。大门联:观音对顶银潢地,桐峰朝迎铁面家。顶梁联:筑宅纪明裀,发源嘉应,托迹紫金,自怀月一脉流传,长宗魁,次宗凤,扬庥仲任,展绪善芹,念祖先辛苦开基,合祀华堂,爼豆荐馨新事业;定方兴寝庙,坐镇干宫,向围巽位,看郊田千峰竞秀,左纱环,右纱绕,前靠橐山,后屏桐嶂,迄民国丁元启宇,升炉宝座,地灵钟毓蔚人文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发布时间:2016年4月5日; 记者 蓝山)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(文章网络链接:http://www.hyxqb.com/show.aspx?aid=9104)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