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朴初(1907—2000年),名荣续,以字行,安徽安庆人。早年就学于苏州东吴大学。历任佛教净业社社长、四明银行行长、上海华通运输公司总经理。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市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、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、中国佛教协会会长、第六、七、八、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。为著名社会活动家、佛教人士、书法家、诗人。著有《片石集》、《赵朴初诗词曲手迹选》。
赵朴初的诗词有着札实的传统功底,他对诗词的创作和研习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。他在回忆青年时代学习诗书时说:学诗从艺须得自己努力善修,一曰积学读书, 二曰勤作苦练,三曰广闻博见。那时国运不定,兵荒马乱,我出于匹夫有责,在沪宁杭三处为救亡奔 波,每逢博洽学者就虚心请教。学问无它,都是问而得学来的。从中可知,赵朴初是恪勤笃志之士,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砥砺,德艺双修,成就了他在书法和诗词上的成就。他又是最先倡导书法家要多读书、富学养的人,不断追求新的变化,“老年作书用退笔,不求妍润存骨力”,“九十犹期日日新,读书万卷欲通神”(《九十述怀》)。并以身作则地在文学艺术领域率先付诸创作实践。故他的书法作品大多书写自己的诗词内容。赵朴初的诗是其灵慧独清的折射,处处透露出他的恬澹心境和睿智。如他的《过雁荡山游灵岩》:
万峰涌地各争奇,大厦摩天恍聚斯。不悔一驰过雁荡,灵岩耐得十年思。
全诗神凝气静,在平淡中见幽深,耐人寻味。他还常常以诗来表达自己的书学观。如他在1965年的《兰亭论辨》后次韵沈尹默之诗,作《顷得京中友人书,说及马路新闻,兰亭自论战起后,发生许多不正当的地域人事意见、分歧、揣测,仍用前韵,赋此以辟之》一诗:
如凭一勺味汪洋,剖析精微论二王。 运腕不违辩证法,凝神自是养生方。
功深化境人书老,花盛东风日月长。 一卷感公相授意,岂徒墨海作津梁!
诗中充分肯定了沈尹默不仅人书俱老,而且坚持真理,又体现出他面对政治背景下的论辩的正直无畏的胆识。他还是当代一位为数不多的散曲大家,并出版有《赵朴初散曲选》。
赵朴初的书法受苏轼影响较大,兼有米芾、董其昌、赵孟頫之韵,有温文儒雅、雍容大度的特色,而且书风一生变化不大。他的《临江仙词》可见其书风一斑,此词为其《由重庆往西安飞行途中》所作:
穿过层阴千百尺,喜看万里晴空。上方境象览无穷, 玉峰迎旭日,银海纳长虹。 忽见碧虚开下界,白云朵朵芙蓉。俯窥山色有无中。 长安今咫尺,一笑过临潼。
此书作是其词稿,故比其平时所见之作,写得轻松萧散随意,是其天分、才学、性情的体现。由于他广结善缘,有求必应,故传世书迹极多。尤其是各地山林寺庙,名胜古迹都有他的诗书作品和书联作品,与美景溶合一体,深受社会好评。
1977年,赵朴初被推选为北京书学研究会长;1981年,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;1993年,任西泠印社社长,又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,中华诗词学会顾问。从当代书法史和诗词发展史上看,他都是一个历史性的坐标。他的书法作品,大多是自撰的诗词,其书外之境、弦外之音、情外之理,相互交融,体现出他注重传承的文化性格。更由于他的特殊地位,其书法与诗词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极具现实指导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