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午年三月十四日(公元2014年4月13日),我来到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风景区。中国人大都自称是炎黄子孙。黄帝是我们的祖先。汉代司马迁写的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记载:黄帝崩,葬桥山。古籍《索隐》云:桥山在上郡阳周县,山有黄帝冢也。汉代的阳周县就是今日的黄陵县。
黄帝陵被称为风景区,我以为是有点大不敬的。不过,今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游览的风景名胜区,我也只好认同,并以崇敬的心情,带着旅游的眼光,记下我的所见所闻所想,以作记念。
黄帝陵园风景区,包括轩辕庙和黄帝陵两部分。轩辕庙位于桥山脚下,黄帝陵在半山中。登上高高的石台阶,进入轩辕庙,首先见到的是两排巨大的柏树,其中左边第一棵柏树,树高20多米,胸径11米,像一把绿色的巨伞,相传是黄帝亲手种植,距今5000多年了。这无疑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柏树。
站在古柏树前,我震撼了。五千年来,中国历经多少寒暑风霜,多少战火洗礼啊,这些柏树竟然屹立不倒,这不是神树吗?谁能解释!有人说,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是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的,各个朝代祭祀不断,直至今日。这显然是不对的。黄帝创立天下,成为天下人文始祖,是在五千年前开始的啊!可以肯定地说,自从黄帝驾崩开始,五千年来人们对黄帝的祭祀从来没有间断过。
走过柏道,是一座诚心亭,前来祭祀的人,都要在此整理衣冠,净面静心,然后进入大殿祭祀。过了诚心亭是碑亭。碑亭内立有孙中山、蒋介石、毛泽东手书的黄帝陵纪念石碑。再往前走,就是“人文初祖”大殿。这里就是拜祭黄帝的地方。
古籍记载,黄帝是少典之子,姓公孙,号轩辕,生于姬水(估计在今陕西或甘肃境内),建都于有熊(今河南新郑一带)。黄帝创立天下后,迁都到黄河中游地区(今山西临汾盆地)。因此,整个中原地区都留下黄帝的足迹。这些地方就是《山海经》记载的中山区的范围。
远古天下分东南西北中五个山区,按照太极及五行理论,东方属木,色青;南方属火,色赤;西方属金,色白;北方属水,色黑;中方属土,色黄。所谓黄帝,即是生长在中山区,被天下人封为帝的人。
离开轩辕庙,在庙的西边有路上桥山。乘车至半山腰后,有陵道和神道通往黄帝陵。陵道长260米,277个台阶。拾级而上,两侧古柏参天。陵道尽头有一石柱,上刻“文武百官到此下马”八个大字,即进入神道。神道长195米,用花岗岩条石铺筑。
过了神道,进入陵园区。陵园四周,顺依山势,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,墙头为红椽绿瓦。从东门进入陵园,有一棂星门,门两旁是汉代石阙。左侧是一座高24米的夯筑高台,叫“汉武仙台”。过仙台,就是黄帝陵冢。陵冢为土冢,扁球状,下部筑方形墓台。黄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,上书“桥山龙驭”四字,意为黄帝在此驭龙升天。
黄帝去世后,为什么葬在此地呢?我带着疑问,绕过黄帝陵冢,继续往山上走,到桥山之巅。山顶有一座龙驭阁。登上龙驭阁,眼前豁然开朗,整个黄土高原尽收眼底。我绕阳台一周,更大的震憾使我难以自制。原来四周的大山围绕着桥山。山脚下有一条大河自西向东蜿蜒而过,在山顶望去,好像大河穿山而过,所以叫桥山。远处的大山一望无际,这些山的顶部都是平坦的,好像被削平。站在龙驭阁仿佛置身于巨大的天体之中,天地在旋转。实在太神奇了!怎么会有如此神秘神奇的自然景观啊!
说实话,我来黄帝陵之前是做了功课的,根据《山海经》的记载,黄帝陵处于方圆三百里的桃林之中。所谓世外桃源,原来是指黄帝陵的所在地啊!还有这黄土高原属于远古天下西山区的范围,西山区的经脉直通天帝的都城(今青藏高原,即青海、新疆、西藏三地交界处)。但我想不到桥山的自然景观是那样的令人叹为观止,不亲临其境,难以体会其微妙。我发自内心的呼唤:上苍啊!上苍!赐给我一点点力量吧!小子我愿为您付出一切,乃至生命!
走下龙驭阁,我伏在黄帝陵前,崇敬的五体投地,心中反复地念道:黄帝!我的祖先!我一定要遵循您的意愿,把《山海经》记载的自然道德的光辉理念传播出去,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!
(摘编自新浪网《赵家大树的博客》
网址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498be5c0101eje6.html)